崇禎元年十月的渭南,秋風已帶了刮骨的寒,卷著枯葉在空蕩蕩的野地里打旋。往年這時節(jié),正是農(nóng)閑辦喜事的熱鬧時候,今年的李家塬,卻靜得發(fā)沉。塬口寨門緊閉,護社隊員握著擦得雪亮、刃口泛青光的“重鋤”和長矛,警惕地來回走動。遠處官道上,流民的影子依舊像游魂似的晃,提醒著世道的亂。
李家大宅里頭,倒難得透出點鮮亮顏色和硬撐的喜氣。正堂掛了紅綢,點了紅燭,雖沒絲竹響動,也襯出幾分暖。李濟生穿著一身嶄新的深藍綢面直裰,頭戴方巾,臉上帶著股子跟年紀不相稱的平靜,甚至有點累。他站在堂前,眼光掃過空落落的客位——除了本家?guī)孜唤H長輩和互助社幾個頂梁柱,再沒外人。亂世年頭,大宴賓客不光費錢,更招禍。一切從簡,大家心照不宣。
門外隱隱有嗩吶聲,短促單調(diào)。一頂青布小轎,由幾個穿著半新不舊衣裳的轎夫抬著,悄沒聲息地停在李家大門前。沒喧鬧的迎親隊伍,沒漫天撒的喜錢。轎簾掀開,一個穿著大紅嫁衣、身量略顯單薄的女子,由喜婆扶著,低著頭,慢慢走出來。大紅蓋頭遮了臉,只看見一雙緊緊絞在身前、指節(jié)發(fā)白的手。
這便是王氏。李濟生那素未謀面、只在屏風后晃過一眼的媳婦。十六年的婚約,在亂世的影子里,總算走到了頭。
后頭的禮數(shù),照《朱子家禮》的規(guī)矩來,只是走得飛快又安靜。拜天地,拜高堂(李守業(yè)坐在上首,臉上是說不清道不明的滋味,有寬慰,更有沉甸甸的愁),夫妻對拜。每個動作都板正,卻少了尋常喜事的鬧騰,多了份沉重。王氏始終垂著頭,蓋頭紋絲不動,像尊沒生氣的木偶。只有被扶進洞房時,那微微抖動的裙角,漏了點心里的不平靜。
李濟生看著那抹紅消失在門簾后,心里沒多少新婚的滾燙。這門親,于他,更像是一張躲不掉的社會契書,一個亂世里要護住的責任。他收回目光,對堂里幾位拱拱手,聲音平平:“諸位叔伯、兄弟,世道艱難,一切從簡。濟生在此謝過。備了點薄酒粗食,請后堂用些?!?省下的席面錢糧,早算進了護社隊、招流民匠戶的開銷里。
洞房里,紅燭跳著光。王氏靜靜坐在鋪了大紅錦被的炕沿,蓋頭還沒揭。空氣里有淡淡的蠟味和新木器味。門簾一響,李濟生進來。他走到桌邊,拿起秤桿,頓了頓,還是輕輕挑開了那方紅布。
一張清秀卻微顯蒼白的臉露出來。眉眼低垂,長睫毛在燭光下投了道小影,鼻子挺直,嘴唇抿得緊,透著一股子倔和說不出的緊張。她飛快地撩了下眼皮,目光跟李濟生碰了一瞬,便像受驚的小鹿般垂下,手指頭不自覺地絞緊了衣角。
李濟生看著她,心里微微動了一下。這張臉,比他模糊記憶里屏風后的影子,清楚多了,也…更顯單薄。他默了一會兒,才開口:“路上辛苦了。家里…簡陋些…?!?/p>
王氏輕輕搖頭,聲音細得像蚊子哼:“不…不辛苦?!彼A送?,鼓起勇氣又看了李濟生一眼,眼神清亮,帶著點不易察覺的打探,“夫君…安好。”
李濟生點點頭,一時竟不知說什么。洞房花燭,本該是溫存時候,可兩人間橫著巨大的生分和亂世壓下的石頭。他走到窗邊,推開條縫,望著外頭沉沉的夜和塬墻上晃動的燈火,眉頭鎖著。王氏的目光,則悄悄地落在他清瘦卻挺直的背上,帶著茫然,也帶著認命。
三日后,依禮拜祠堂。王氏換了身素凈的靛藍衣裙,跟在李濟生后頭,動作雖生疏,禮數(shù)卻一絲不差。拜完,李守業(yè)當著祖宗牌位,把家里管事的鑰匙和賬本交到了王氏手里,算是定下了她李家主婦的身份。
打這天起,這言語不多的王氏,就成了李家塬內(nèi)宅真正的主心骨。她沒大戶小姐的嬌氣,天不亮就起,支使僅有的幾個粗使婆子灑掃做飯,縫補漿洗,把原先李濟生父子顧不上、弄得有些亂的家務(wù),收拾得井井有條。話不多,交代事情卻清楚明白,眼神沉靜,帶著股子超乎年紀的穩(wěn)當。
夜深了,李濟生常在書房熬到很晚。桌上攤著鐵坊圖樣、護社隊名冊、或是新墾田的賬目,燭光映著他疲憊專注的側(cè)臉。王氏會默默端來碗溫熱的湯羹,放在桌角,然后便安靜地坐在靠窗的矮榻上,借著光縫補衣裳,或是理一理李濟生散亂的筆墨。
這晚,李濟生沒看賬本,對著桌上幾堆顏色大小不一、殼子硬邦邦的黑種子皺眉。是文冠果的籽。他從不同母株上收的,想挑出油最多的好種。他拿起一顆,用指甲費力地掐開硬殼,擠出里頭米粒大、乳白的仁兒,放小銅秤上稱重,又用小刀切下丁點兒,放燈焰上燒,看油花冒出的情狀和火苗顏色、氣味,再往紙上記編號和結(jié)果。這活計磨人,進展慢。
他正凝神記一組數(shù),手指頭無意識地撥著炭筆,心緒不寧,炭筆掉到地上。輕微的“啪嗒”聲在靜夜里格外清亮。
一只細瘦卻骨節(jié)分明的手,輕輕推過來一把半舊的算盤。算盤珠子油光水滑,顯是常用的。
李濟生一愣,抬起頭。王氏不知何時已放下針線,站在桌旁。燭光照著她清秀的臉,眼神平靜,沒多余意思,只是把算盤又往他手邊推了推。
“……”李濟生看著她,一時語塞。
王氏微微垂眼,聲音還是輕,卻清楚:“夫君記得雜,用算盤,不易錯。”她指指李濟生紙上那些代表不同母株的編號和后頭記的油性符號,“妾…可幫著抄錄、核對。”
李濟生看著那雙沉靜的眼,里頭沒有討好,只有種近乎本分的、想分擔的念頭。他默了片刻,把手里炭筆和一沓寫滿潦草記錄的草紙推過去,又指指桌上那幾堆編號不同的種子?!罢者@格式,謄清楚。編號莫錯?!?/p>
王氏點點頭,不多言,在桌旁坐下,拿起炭筆,對著李濟生那飛龍走鳳的字跡,一筆一劃,極認真地抄寫。她的字娟秀工整,排得清爽。抄完,還會拿起對應(yīng)的種子編號,對著李濟生原始的記號,低聲念一遍:“甲字三號,焰色青白,煙微,油香顯…” 像是在確認,又像在記牢。
李濟生看著她專注的側(cè)臉和工整的字跡,心里那根繃緊的弦,像是被什么輕輕碰了一下。一絲極微弱的暖意,在這冰冷的亂世深夜里,悄無聲息地流過。他不再言語,低下頭,繼續(xù)自己的挑揀和燒試。書房里只剩下炭筆劃紙的沙沙聲,種子硬殼被掐開的脆響,還有燈花偶爾的噼啪。兩人各忙各的,卻有種奇異的、無聲的默契在流淌。
塬后山腳,一座新起的、用磚石砌成的作坊里,傳出沉悶的“咚!咚!”聲??諝饫镲h著一股濃烈奇特的油香,混著草木和堅果的味兒。
榨油坊總算成了。最要緊的是兩盤巨大的青石磨,和一架沉重的木槌榨床。幾個壯實的互助社漢子,赤著膊,喊著號子,推著連石磨的木杠。石磨緩緩轉(zhuǎn),發(fā)出沉重的碾壓聲,把炒熟晾涼、殼子硬邦邦的文冠果籽仁碾碎、磨細,變成深褐色的粘糊糊。
“好!起模!”管油坊的趙老實吆喝。漢子們停了推磨,把磨好的油料糊小心鏟起,填進鋪著干凈稻草的鐵圈模子里,一層油料一層草,層層壓緊,做成厚墩墩的“油餅”。
油餅被小心搬上大木槌榨床。榨床的主梁是根要兩人合抱的硬木頭,一頭削尖卡在石槽里,另一頭連著沉甸甸的木槌。幾個漢子合力,喊著號子,抱起大木槌,高高揚起,再狠狠砸向榨床的楔入點!
“咚——!”
沉重的悶響震得作坊都顫!巨大的壓力通過硬木傳到油餅上,深褐色、清亮粘稠的油脂,便從稻草縫里,像淚珠兒似的,一滴滴、一股股滲出來,匯到下頭的導(dǎo)油槽里,再順著竹管,汩汩流進早已備好、擦得锃亮的大陶甕中。
“出油了!出油了!”看著陶甕里飛快漲起來的清亮油水,作坊里爆出壓不住的歡呼!那濃烈的油香,在這饑荒亂世里,簡直是仙樂!
頭一榨完,清點收成。竟得油過百斤!李濟生親自舀起一勺,清亮的油在陶勺里晃蕩,散著文冠果特有的、帶點清苦的香。他拿過一盞小油燈,小心把油倒進燈盞,點上燈芯。
“噗”一聲輕響,橘黃的火焰跳起來,穩(wěn)當明亮,幾乎沒黑煙,燒著時散出淡淡的、好聞的堅果氣。這光,雖弱,卻像是在無邊的黑里,點起了一盞屬于李家塬自己的燈。
“好油!”趙老實激動地搓手,“比桐油亮堂!比菜油煙少!點燈、吃食,都是上品!”
李濟生看著那跳動的火苗,心里翻江倒海。三年心血,從幾棵小苗到今日百斤清油,這不光是產(chǎn)出,是在亂世里死命護住的一點盼頭。文冠果林在坡上硬挺著長,榨油坊的槌聲成了李家塬新的心跳。他深吸一口濃烈的油香,對趙老實道:“榨油的法子,再琢磨琢磨,看能不能多出點油。這些油,一半入庫存著,一半…送西安,找王掌柜,試試水?!?/p>
他轉(zhuǎn)身走出油坊,夜風寒刺骨。洞房里的燭光,油坊里的燈火,塬墻上的哨火…在這片被黑吞沒的土地上,硬氣地燒著。亂世里的婚禮,沒有喧鬧,卻有了個沉默勤快的伴兒;油坊頭一聲響,榨出的不光是燈油,更是照亮前路的一點光。省下的錢糧,將變成招攬流民匠戶的本錢,為這點光,添一分守護的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