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,中關(guān)村,凌晨一點。李明(我們姑且這么叫他)揉了揉布滿血絲的眼睛,
顯示器上密密麻麻的代碼像一群蠕動的螞蟻,看得他頭昏腦漲。
空氣中彌漫著一股復雜的氣味:速溶咖啡的焦糊味、隔夜披薩的油膩味,
還有他自己身上散發(fā)出的,被焦慮和疲憊浸泡過的汗味。鍵盤右下角,那杯早已冰涼的豆?jié){,
凝結(jié)著一層薄薄的油脂,像極了他此刻的心情——黏稠,沉重,看不到希望。
這是他連續(xù)加班的第十三個夜晚。為了一個緊急上線的新項目,
整個部門的人都像上了發(fā)條的機器,連軸轉(zhuǎn)動。家?早就成了旅館,或者說,
一個用來短暫充電,然后繼續(xù)投入戰(zhàn)斗的驛站。三十歲,北漂十年,
名牌大學計算機專業(yè)畢業(yè),曾經(jīng)也是父母口中“別人家的孩子”,
如今卻困在這方寸之間的格子間里,日復一日地敲打著鍵盤,感覺自己的青春和熱血,
都像這顯示器一樣,明明滅滅,前途未卜?!八锏?,這破代碼,怎么就跑不通呢?
”李明煩躁地抓了抓頭發(fā),嘴里嘟囔著。鼠標無意識地點著,屏幕上的光標跳來跳去,
像一個找不到家的孩子。旁邊工位的王小胖,一個同樣熬紅了眼的同事,帶著濃重的黑眼圈,
湊了過來,遞過來一支煙:“老李,歇會兒吧,抽根煙,緩緩神?!崩蠲鲾[擺手,他戒了。
不是為了健康,也不是為了省錢,只是覺得,在這無休止的加班夜里,點上一支煙,
似乎更能體會那種絕望的儀式感。但他現(xiàn)在連這點“儀式感”都懶得維持了?!安恍邪。?/p>
這bug不解決,明天沒法交代?!崩蠲鲊@了口氣,聲音里充滿了疲憊。
他想起了大學畢業(yè)時的躊躇滿志,那時候的他,天之驕子,覺得整個世界都在自己腳下,
以為敲敲代碼就能改變世界??涩F(xiàn)實給了他一記響亮的耳光。北京,
這座巨大的、吞噬夢想也孕育機會的城市,讓他明白了什么叫生存,什么叫生活,
卻唯獨沒讓他明白,當初那個懷揣著“技術(shù)改變世界”夢想的少年,去了哪里。
他想起了家里的老父親。前幾天打電話,父親還是那句老話:“累了就回來,
家里給你留著地,種點地,養(yǎng)點雞,餓不死人?!备赣H的聲音蒼老而平靜,
像家鄉(xiāng)那片沉默的土地。每次聽到這話,李明心里都五味雜陳?;厝ィ吭趺椿厝??
三十歲的人了,一事無成,灰溜溜地回去,怎么面對家鄉(xiāng)的父老鄉(xiāng)親?
怎么面對自己曾經(jīng)幻想過的未來?他甚至想起了高中時的同桌,那個叫張偉的胖子。
張偉學習不好,整天就知道吃和玩,高考落榜后,接了家里的班,開了個小超市。
前幾天刷朋友圈,看到張偉抱著剛出生的兒子,笑得合不攏嘴,配文是“平凡才是真”。
那一刻,李明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酸楚和……一絲羨慕?真的嗎?那個曾經(jīng)被他看不起,
認為一輩子都會碌碌無為的同學,現(xiàn)在似乎活得比他“成功”,至少,看起來更快樂,
更踏實?!八锏模@世界到底是怎么了?”李明低聲罵了一句,不是因為張偉,
而是因為自己內(nèi)心的掙扎和迷茫。他覺得自己像一個迷路的人,走在一條看不到盡頭的路上,
四周是高聳入云的建筑和穿梭不息的車流,每個人都步履匆匆,只有他,
停下來問自己:我到底在干什么?我走的這條路,到底通向哪里?
電腦屏幕右下角的時間跳到了凌晨一點十五分。距離項目上線,只剩下不到十八個小時。
他深吸一口氣,又狠狠地吐出來,試圖把那些雜念都吐出去。不行,不能放棄。
就算這條路再難走,就算看不到希望,他也得走下去。不為什么宏大的理想,
就為了一份薪水,為了在北京能繼續(xù)待下去,為了……對,就這么簡單。
他重新將目光聚焦在代碼上,手指在鍵盤上飛快地敲擊起來??Х仁抢涞?,煙是戒了的,
唯一的動力,就是那個渺茫的希望——明天早上九點,項目能夠順利上線。就在這時,
他的手機響了。是母親打來的。他猶豫了一下,還是接通了電話?!拔?,媽。”“小明啊,
還沒睡呢?”母親的聲音帶著濃濃的關(guān)切和一絲不易察覺的小心翼翼。“嗯,媽,有點工作。
”李明不想讓母親擔心,撒了個謊。“哦,那你早點休息啊,別太累了。
你爸昨晚還念叨你呢,說你也好久沒打電話回來了?!薄班?,我知道了媽,我過兩天就打。
”李明的心頭一暖,又是一酸?!肮ぷ鳌€順利吧?”母親小心翼翼地問?!巴玫?,媽,
挺順利的?!崩蠲髋ψ屪约旱穆曇袈犉饋磔p松愉快,“項目馬上就要上線了,
忙完這陣子就好了。”“那就好,那就好。你自己一個人在外面,要照顧好自己,
別舍不得吃,別舍不得穿,錢不夠了就跟家里說,別死要面子……”母親絮絮叨叨地說著,
都是些最平常不過的話。但在這一刻,聽在李明耳朵里,卻像是天籟之音。
他仿佛看到了母親在昏黃的燈光下,一邊縫補著衣服,一邊擔心著遠方的兒子?!皨專?/p>
我知道了,您放心吧。時間不早了,您早點睡?!薄昂煤煤茫阋苍琰c睡。掛了吧。
”掛了電話,李明心里那股煩躁和絕望似乎被沖淡了不少。他看著窗外漆黑的夜空,
遠處高樓大廈的燈光星星點點,勾勒出這座城市的輪廓。
他想起了小時候在田埂上奔跑的場景,想起了初中時騎著自行車穿過大街小巷的逍遙,
想起了高中熬夜讀書的充實,也想起了大學時意氣風發(fā)的樣子。那些過去的時光,
像電影片段一樣在他腦海里閃過。曾經(jīng)以為那些都是“白走的路”,
是年少輕狂時不切實際的幻想,是與他現(xiàn)在這個“社畜”身份格格不入的過去式。但此刻,
他卻覺得,那些看似與他當下處境毫無關(guān)聯(lián)的經(jīng)歷,那些歡笑、淚水、迷茫、掙扎,
都像一個個散落在時間長河里的坐標,隱隱約約地指引著他,塑造著他。
他不知道自己最終會走向何方,也不知道這條布滿荊棘的“程序員”之路通向哪里。
但他隱隱感覺到,或許,人生真的沒有所謂的“白走的路”。
他將目光重新投向那令人煩躁的代碼,手指再次動了起來。這一次,
他似乎多了一份說不清道不明的平靜。他決定,先把眼前的bug解決掉再說。
至于未來……誰知道呢?也許,走著瞧吧。第一章:故鄉(xiāng)的風,少年的夢李明的思緒,
不由自主地飄回了那個皖北平原上的小縣城——他的家鄉(xiāng)。那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末,
一個屬于“聯(lián)想”、“方正”和“瀛海威”的時代,互聯(lián)網(wǎng)的浪潮尚未席卷到這片土地,
但關(guān)于未來的想象,已經(jīng)開始在像李明這樣的半大孩子心中悄悄萌芽。
李明的家在一個普通的鄉(xiāng)村,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(nóng)民。父親是個泥瓦匠,
后來跟著建筑隊走南闖北蓋房子;母親在家種地,農(nóng)閑時做點針線活補貼家用。
日子過得不算富裕,但也衣食無憂。李明是家里唯一的男孩,上面還有一個姐姐,已經(jīng)出嫁,
下面還有一個妹妹,正在上初中。童年的記憶,是田野里追逐蜻蜓的快樂,
是夏天在河里摸魚的冰涼,是秋天收割稻谷時揚起的金色塵土,
是冬天圍著火爐聽雪落下的寂靜。那時候的天很藍,云很低,日子過得很慢,快樂也很簡單。
李明最大的愛好,就是看父親從城里帶回來的舊報紙,或者去鎮(zhèn)上的文化站蹭免費的連環(huán)畫。
從那些泛黃的紙張和粗糙的線條里,他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很大,
有很多他從未見過的新奇事物。真正點燃他對“外面世界”向往的,
是村里第一個考上大學的孩子——他的表哥。表哥考上了省城的重點大學,
成了十里八鄉(xiāng)轟動的人物。送行那天,敲鑼打鼓,鞭炮齊鳴,表哥穿著嶄新的衣服,
戴著大紅花,站在村口的大槐樹下,跟鄉(xiāng)親們揮手告別。那一刻,
李明覺得表哥身上散發(fā)著一種光芒,那是知識改變命運的光芒,是他從未見過的榮耀。
“我也要上大學!我也要去省城!”這個念頭,像一顆種子,深深地埋在了李明的心里。
為了這個目標,他開始拼命讀書。清晨,天還沒亮,他就借著微弱的晨光背誦課文;夜晚,
在昏黃的煤油燈下(后來換成了電燈),他演算著一道道數(shù)學題。
他是村里出了名的“讀書瘋子”,也是老師們眼中的“好苗子”。小學畢業(yè),
他以全鄉(xiāng)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縣里最好的中學。第一次離開家鄉(xiāng),
坐上顛簸的通往縣城的班車,看著窗外飛速倒退的田野和房屋,
李明心里充滿了對未知的憧憬和一絲離鄉(xiāng)的忐忑??h城,對于當時的他來說,
已經(jīng)是一個足夠大的世界。中學的生活是枯燥而緊張的。每天除了上課,就是做題、考試。
青春期的躁動和對異性的朦朧好感,都被淹沒在浩瀚的題海里。
李明不是那種天賦異稟的學生,但他足夠刻苦。他相信勤能補拙,相信只要付出足夠的努力,
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。他把所有的零花錢都省下來,買二手的參考書和磁帶。
他會偷偷跑到學校的閱覽室,如饑似渴地閱讀那些課外雜志,
了解著那些他從未接觸過的領(lǐng)域:計算機、太空探索、商業(yè)傳奇……也就是在那個時候,
他第一次接觸到了計算機。學校微機室里的286電腦,笨重、緩慢,
運行著一個簡單的漢字系統(tǒng)。每次上機課,他都搶著坐在最前面的位置,
小心翼翼地敲擊著鍵盤,看著屏幕上緩慢滾動的字符,感覺自己觸摸到了未來的脈搏。
他學了點簡單的BASIC語言,
寫了一個只能在屏幕上顯示“Hello World”的小程序,
就興奮得好幾天睡不著覺。他知道了,原來世界上還有一種叫做“程序”的東西,
可以用一行行的指令,指揮機器做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。他夢想著,有一天,
自己也能寫出厲害的程序,改變?nèi)藗兊纳罘绞?。高中三年,一晃而過。李明以優(yōu)異的成績,
考上了省城的一所重點大學的計算機系。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那天,整個村子都沸騰了。
父親激動得手舞足蹈,拿出珍藏多年的煙酒,
招待前來道賀的鄉(xiāng)親們;母親則偷偷地抹著眼淚,那是喜悅的淚水,也是對他未來的期盼。
李明拿著那張薄薄的紙,感覺沉甸甸的,仿佛承載了整個家庭的希望。
他終于走出了那個生他養(yǎng)他的小縣城,踏上了前往省城的火車。火車哐當哐當,
載著他和他沉甸甸的夢想,駛向一個全新的世界。窗外的風景不斷變換,從一望無際的平原,
到鱗次櫛比的樓房,再到遠處隱約可見的高山。李明的心,也像這火車一樣,
充滿了激動和對未來的無限遐想。他想象著大學生活的樣子:寬敞明亮的教室,
藏書豐富的圖書館,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,還有……他心心念念的計算機實驗室。
他暗下決心,一定要在這里學到真本事,將來找一個好工作,把父母接到城里來,
讓他們過上好日子。那時的他,意氣風發(fā),覺得整個世界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。他堅信,
只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,美好的未來就在不遠處向他招手。他完全沒有想到,
未來等待他的,不僅僅是鮮花和掌聲,還有更多的迷茫、挫折和選擇。他更不會想到,
多年以后,當他再次回憶起這段意氣風發(fā)的時光時,心中會涌起一種難以言說的復雜滋味。
那段被他視為理所當然的“成功之路”的起點,
那些看似與他后來“程序員”生涯緊密相連的學習經(jīng)歷,是否真的就是他注定要走的路?
或者說,那些在他看來或許有些“彎路”的鄉(xiāng)村生活、縣城求學經(jīng)歷,
是否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他?他只知道,他的人生,才剛剛開始。省城,大學,計算機,
這是他當時所能看到和想象的,全部未來。踏入大學校門,
李明如同一個饑餓的人撲上了一桌豐盛的宴席。這里的一切,都讓他感到新奇和興奮。
寬敞的林蔭道,高大的教學樓,藏書豐富的圖書館,還有來自全國各地、充滿活力的同學們。
計算機系的課程設置,也讓他大開眼界。從基礎的C語言、數(shù)據(jù)結(jié)構(gòu),
到高級的操作系統(tǒng)、編譯原理,每一門課程都像一把鑰匙,為他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。
他貪婪地吸收著知識,像一塊海綿,努力汲取著一切有用的養(yǎng)分。
他大部分時間都泡在圖書館和機房里,敲打著鍵盤,調(diào)試著程序,樂此不疲。那時的他,
是標準的“技術(shù)宅”。性格有些內(nèi)向,不善言辭,但聊起計算機相關(guān)的話題,
立刻就會變得滔滔不絕。他的成績很好,尤其是專業(yè)課,總是名列前茅。
老師和同學們都對他評價很高,認為他是個搞技術(shù)的料子,將來必定大有可為。然而,
大學生活并非只有學習和代碼。形形色色的社團活動,各種各樣的同學關(guān)系,
也開始考驗著這個從農(nóng)村走出來的少年。他加入了系里的編程愛好者協(xié)會,
認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。大家一起研究算法,討論技術(shù),熬夜寫代碼,參加各種比賽。
在這個圈子里,他如魚得水,技術(shù)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升。其中,他最好的朋友叫趙磊,
一個性格外向、頭腦靈活的北京小子。趙磊家境不錯,見識廣博,給了李明很多幫助和啟發(fā)。
趙磊經(jīng)常跟他說:“老李,光會寫代碼不行,還得懂市場,懂用戶,知道別人需要什么。
技術(shù)是基礎,但最終產(chǎn)品是要給別人用的?!崩蠲魉贫嵌攸c點頭。
他對趙磊描繪的那種“商業(yè)藍圖”充滿了好奇,但又覺得有些遙遠。他更愿意相信,
只要技術(shù)足夠牛,總會有出路。除了技術(shù)協(xié)會,他也嘗試著參加過一些其他社團的活動,
比如辯論隊。他想鍛煉一下自己的口才和社交能力。但幾次嘗試下來,
他發(fā)現(xiàn)自己實在不擅長與人爭辯,也不喜歡那種虛與委蛇的社交場合。幾次碰壁之后,
他便不再強求,重新回到了自己熟悉的機房和圖書館。大二那年,
學校組織了一場創(chuàng)業(yè)計劃大賽。趙磊慫恿他一起參加。李明有些猶豫,
他對“創(chuàng)業(yè)”這個概念還很模糊,只覺得那是遙不可及的事情。但在趙磊的軟磨硬泡下,
他還是答應了。他們的項目,是一個基于校園網(wǎng)的二手交易平臺。想法很簡單,
就是利用互聯(lián)網(wǎng)技術(shù),解決校內(nèi)學生閑置物品交易不便的問題。李明負責技術(shù)開發(fā),
趙磊負責市場調(diào)研和文案策劃。那段時間,他們倆幾乎形影不離。白天跑圖書館查資料,
晚上泡機房寫代碼。趙磊經(jīng)常拉著他去跟各個院系的學生會主席、社團負責人喝酒吃飯,
套取信息,推銷他們的想法。李明很不適應這種“應酬”,但看著趙磊那么賣力,
他也咬牙堅持著。他們做出了一份像模像樣的商業(yè)計劃書,還開發(fā)了一個簡單的原型系統(tǒng)。
在最后的答辯環(huán)節(jié),李明負責演示和講解技術(shù)細節(jié)。他緊張得手心冒汗,說話磕磕巴巴,
但講起技術(shù)來,還是頭頭是道,贏得了評委老師的一致好評。最終,
他們的項目獲得了二等獎。這次經(jīng)歷,對李明來說,意義非凡。
他第一次親身體驗了“創(chuàng)業(yè)”的過程,雖然只是一個校園里的小項目,
但讓他明白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,也讓他見識了商業(yè)運作的復雜性。更重要的是,這次獲獎,
讓他在學校里小有名氣,也讓他對自己所學的專業(yè)更有信心。然而,這次小小的成功,
并沒有完全改變他內(nèi)向的性格。他還是更愿意和機器打交道,
覺得與人溝通是一件很累的事情。趙磊則不同,
這次經(jīng)歷讓他更加確信自己的商業(yè)嗅覺和社交能力,更加積極地拓展人脈,參加各種活動。
大學四年,轉(zhuǎn)瞬即逝。李明憑借著優(yōu)異的成績和專業(yè)能力,
收到了幾家國內(nèi)知名互聯(lián)網(wǎng)公司的Offer。其中,
就包括后來他為之奮斗了多年的那家大廠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這家公司,因為在他看來,
這里是技術(shù)的殿堂,是實現(xiàn)他“技術(shù)改變世界”夢想的最佳平臺。畢業(yè)典禮那天,
他穿著學士服,在校園里拍照留念。看著身邊穿著同樣服裝、意氣風發(fā)的同學們,
看著母校熟悉的建筑和綠樹,李明心中充滿了感慨。他想起了四年前,
趙磊一起熬夜寫代碼、一起暢談未來的日子;想起了那次創(chuàng)業(yè)大賽的緊張和興奮……他覺得,
自己的大學時光,是充實而有意義的。他學到了扎實的專業(yè)知識,
結(jié)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,也初步建立了自己對未來的規(guī)劃。他相信,憑借著大學所學,
他一定能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大展拳腳,實現(xiàn)自己的人生價值。他給家里打了電話報喜,
父親的聲音帶著欣慰和驕傲;他和趙磊約定,進入社會后還要繼續(xù)保持聯(lián)系,一起奮斗。
他對未來充滿了期待,仿佛整個世界都在向他敞開懷抱。他不知道的是,
象牙塔里的光鮮亮麗,與現(xiàn)實社會的殘酷無情,往往只有一墻之隔。他更不知道,
那些他在大學里看似“不務正業(yè)”的經(jīng)歷——比如那次失敗的辯論隊嘗試,
比如為了創(chuàng)業(yè)大賽而進行的各種“社交”——是否會在未來的某一天,
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,回饋到他身上。他只知道,他即將踏上新的征程,
去擁抱那個他向往已久的“星辰大?!薄Lと肼殘?,李明才真正體會到,
校園和現(xiàn)實之間的差距,遠比他想象的要大得多。他加入的是一家國內(nèi)頂級的互聯(lián)網(wǎng)公司,
位于北京中關(guān)村的核心地段,占據(jù)了整整一棟寫字樓。公司環(huán)境優(yōu)越,福利待遇豐厚,
同事們也大多是名校畢業(yè)、技術(shù)精湛的高手。這一切,
都讓初來乍到的李明感到既興奮又緊張。他被分配到一個核心業(yè)務部門,
跟著一位名叫老王的資深工程師做項目。老王四十多歲,技術(shù)過硬,經(jīng)驗豐富,
但性格有些沉悶寡言。他對李明這樣的“新人”要求很嚴格,布置的任務往往難度不小,
而且不太會主動給出指導。剛開始的幾個月,李明過得非常艱難。
他每天面對的是大量陌生的業(yè)務代碼和復雜的系統(tǒng)架構(gòu),常常感到無從下手。
老王布置的任務,他往往需要花費比別人多幾倍的時間才能完成,
而且質(zhì)量還不一定能讓對方滿意。加班成了家常便飯,周末也常常需要在公司度過。
周圍的同事們似乎都適應得很快,他們技術(shù)嫻熟,溝通高效,總能游刃有余地處理各種問題。
看著他們熟練地敲擊鍵盤,自信地討論方案,李明感到了巨大的壓力和深深的挫敗感。
他開始懷疑,自己大學四年辛辛苦苦學來的知識,真的有用嗎?為什么到了實際工作中,
還是感覺像個門外漢?他甚至開始懷念起大學時寫代碼的日子。那時候,
代碼是為了完成作業(yè)或者參加比賽,目標明確,成就感直接。而現(xiàn)在,
代碼是為了解決實際業(yè)務問題,要考慮性能、可維護性、團隊協(xié)作等方方面面,復雜得多,
也“功利”得多。工作上的不順心,也影響到了他的生活。
工資雖然比在老家當老師的同學張偉高了不少,但北京的物價和生活成本也高得嚇人。
除去房租、交通、吃飯等必要開支,每個月也剩不下多少錢。他不敢輕易生病,
不敢隨便社交,日子過得緊巴巴的。
曾經(jīng)對“大城市”、“高薪”、“體面工作”的美好想象,開始變得有些黯淡。
他常常在深夜加班回家的路上,看著萬家燈火,感到一陣陣的孤獨和迷茫。
他不知道這樣的日子什么時候是個頭,也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否真的有意義。
他甚至想過辭職,回老家去。但看看身邊那些同樣在奮斗的同事,想想父母對自己的期望,
他又狠不下心。他告訴自己,要堅持下去,不能輕易放棄。
就在他快要被工作和生活的壓力壓垮的時候,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(fā)生了。
那是他入職大約半年后,公司內(nèi)部舉辦了一場技術(shù)比武大賽。旨在鼓勵技術(shù)創(chuàng)新,
挖掘優(yōu)秀人才。李明本來沒抱什么希望,覺得自己經(jīng)驗不足,肯定比不過那些老員工。
但在趙磊的極力慫恿下(那時趙磊也進入了另一家互聯(lián)網(wǎng)公司,兩人還保持著聯(lián)系),
他還是報名參加了。他選擇了一個自己比較感興趣,
但難度不小的題目:基于現(xiàn)有的搜索引擎,設計并實現(xiàn)一個個性化推薦算法的雛形。
他之所以選這個,一是因為他對算法比較熟悉,二是因為他覺得,
單純的搜索技術(shù)已經(jīng)比較成熟,如果能結(jié)合用戶行為,提供更精準的推薦,
或許能給用戶體驗帶來提升。接下來的一個月,
李明幾乎把所有的業(yè)余時間都投入到了這個項目中。他查閱了大量的論文和資料,
研究了各種推薦算法的原理和優(yōu)缺點。他在公司內(nèi)部的測試服務器上搭建環(huán)境,
反復試驗和調(diào)優(yōu)。遇到難題時,他就向老王請教。出乎他意料的是,老王雖然平時話不多,
但在技術(shù)問題上卻非常熱心,給了他很多有價值的指導。最終,李明憑借著這個項目,
竟然一路過關(guān)斬將,拿到了比賽的二等獎!這個結(jié)果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,包括他自己。
這個獎項雖然沒有帶來直接的升職加薪,但給他帶來了極大的認可和自信。
公司內(nèi)部的技術(shù)論壇上,很多人開始關(guān)注這個勤奮的年輕工程師。
一些平時不太交流的資深同事,也開始主動和他探討技術(shù)問題。這次獲獎,像一道光,
照亮了李明當時有些灰暗的職場生涯。它不僅證明了他的技術(shù)能力,更重要的是,
給了他繼續(xù)堅持下去的勇氣和動力。他意識到,
即使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、壓力巨大的環(huán)境中,只要肯努力,肯鉆研,
還是有機會獲得認可的。這次經(jīng)歷,也讓他對“技術(shù)”本身有了更深的理解。他開始明白,
技術(shù)不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,更是為了解決問題,為了創(chuàng)造價值。即使是看似微小的改進,
也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。工作之余,他也開始反思自己。他意識到,自己之前的挫敗感,
很大程度上是來自于不切實際的幻想和急于求成的心態(tài)。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,
技術(shù)的積累也需要時間和耐心。他不再像以前那樣焦慮,而是學會了調(diào)整心態(tài),
踏踏實實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。他和老王的關(guān)系也變得親近了許多。
老王不僅在工作上指點他,在生活上也給了他不少建議。老王告訴他,
職場不僅僅是技術(shù)的比拼,溝通、協(xié)作、甚至是一些“人情世故”,同樣重要。
老王還分享了自己當年剛?cè)肼殨r,也曾經(jīng)歷過類似的迷茫和挫折。
李明漸漸適應了職場的節(jié)奏。他學會了如何高效地溝通,如何與團隊成員協(xié)作,